易中天

人物简介

1947年2月8日,易中天出生于湖南长沙。6岁随其父易庭源来到湖北武汉,并在武汉开始接受教育,在武汉度过小学,初中,高中时期。1965年,高中毕业的易中天受苏联小说《勇敢》的影响,因为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”活动,自愿报名新疆支青,从那时起,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〇团工作,生活了10年。1975年到1978年,在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厂子弟中学任教。1978年,适逢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,易中天经过3个月的备考,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。师从于著名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诗词专家胡国瑞。1981年起,任教于武汉大学中文系。1992年起,任教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。2005年,开始在CCTV-10《百家讲坛》节目里讲解历史,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,受到追捧;4月,开讲“汉代风云人物”。2006年年初,《汉代风云人物》的讲稿结集《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》正式面市,起印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5万册。2月12日,在《百家讲坛》开讲《品三国》。以人讲事,以事说人,从中透析历史事件的本质并点说普遍的人性。首期《品三国》播出后,赞赏和质疑声不绝。易中天《解读三国》5月22日,他的《易中天品三国》书稿在北京举行了“无底价竞标”。10月17日,在中岳嵩山大型实景演出《禅宗少林·音乐大典》担任禅学顾问。2007年11月,在上海出版了新书《帝国的终结》,同年荣登“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”。12月,被评选为武汉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。2008年,与《百家讲坛》再度携手合作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》。2010年,被《环球时报》推为与郎咸平,时寒冰,沈志华,陈铭龙,袁腾飞,戴旭,韩寒,曹建海,牛刀等人为“中国十大直言君子”。易中天2012年11月20日,厦门大学EMBA2012级深圳班开学,著名学者,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,厦门大学EMBA特聘教授易中天为学员们讲授《市场经济与中西文化》。同年,开始正式启动了36卷本《易中天中华史》的八年写作计划,写到完成时还要五年。2013年,易中天宣布开始写作《易中天中华史》。3月起,每周四晚,与李蕾搭档主持一档民生文化访谈节目《一起聊聊》,易中天全新亮相,“易式主持”自成一派。5月,《易中天中华史:祖先》《易中天中华史:国家》率先上市。2015年4月,易中天声明已经从厦门大学退休。2019年12月26日,适逢毛主席126周年诞辰,在北京湖南大厦湖南厅举行新中国70周年湖湘人物盛典,围绕“新中国70周年与湖南人的担当”,“新时代,新湖南,新机遇,新使命”两大议题展开交流探讨,易中天入选“新中国70周年湖湘人物盛典”百名湖湘人物榜单。2023年,任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。

获奖记录

个人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2015-0111届新京报年年度作者奖度好书致敬礼《易中天中华史》获奖2014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年度建设力大奖提名2013-12第八届最佳历史书特别奖获奖2011-08《新周刊》创刊15周年庆典大时代锐仕勋章获奖2006-122006年度新锐榜年度新锐人物获奖20062006年度《魅力杂志》中国“十大魅力先生”温文儒雅的另类教授获奖2006《南方人物周刊》中国魅力50人获奖20062006年度南方电视台《南方盛典》创意传播奖获奖20062006年度《南方周末》年度人物候选人提名参考资料:

人物评价

易中天教授易中天是一个十分聪明,很有理想的人,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现在出的十六卷文集,就是他取得成就的最好证明。在我国当代,能出十册以上文集的学者并不是太多。易中天先生十六卷的文集出版,我觉得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,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。易先生的著作我看过一些,我觉得很有特色。易中天可以把自己对事情的观察,自己的心得和读者交流。虽然他的独立见解和他的表达方式都是引起很多争论,但是把他的成果全集出版,参与为了建设现代国家所需要的文化建设,参与这个讨论,参与这个大的建设项目,我觉得大家都会从中得益。邓晓芒接受采访表示,对于易中天正在“从大学教授向知识分子转型”的说法,他不觉得易中天算是“公共知识分子”,因为他并没有去做什么“为民请命”之类的事情,他只是在普及一些常识而已。“对于公共知识分子,我的理解有所不同。其实我们两人都不算是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。公共知识分子是向社会仗义执言,大声疾呼,易中天不是这样,我也不是。”易中天写《易中天中华史》,是回归到中国知识人的正宗上去了,从梁启超,夏曾佑开始个人写通史的传统。1949年后,知识分子没有能力写通史,转而去集体编书。集体写作,无论是写通史还是断代史都没意义,如果你不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,新的知识,多一本,少一本有什么意义呢?易中天个人去写通史,最值得鼓励。集体写史应该终结了。我估计易中天的36卷可能写到后来会很难,因为毕竟他的知识背景没办法和蔡东藩,李敖,范文澜这一代比。到魏晋之后,特别是隋唐以后史料量太大,如果他早年没有史料的准备,你往哪查都不知道,浩如烟海。据说吕思勉批《二十四史》批了三遍,每一遍用不同颜色的笔,因为过去没有断句,没有断句就要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就要断下来,你只有断下来才能理解,否则只能是囫囵吞枣。